人类的许许多多往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可是,有些却铭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世世代代难以忘却。圆明园,是每一个中国人难以泯灭的情怀。
近年来,随着人类文化遗产的不断发掘,社会各界对圆明园是否以及如何重建这一老话题给予新的关注。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保护圆明园为主题的中法学者研讨会。在此大环境下,以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景观为题材的全景工艺大摆件——金玉大水法,由深圳华景园公司制造完成,并于11月28日到12月2日在京展出。有关圆明园的话题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一座大型皇家离宫苑囿。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原是一处明代贵族遗园,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正式建园,先后于京郊乃至塞北,营造了10余座大中型皇家苑囿。尤其北京西北郊海淀一带,连绵数十里,形成以圆明园为中心的皇家园林荟萃的壮观局面。西郊园林的进一步辉煌由雍正及其子乾隆皇帝完成。乾隆朝进而拓展御园的范围,先后在圆明园东部及东南部修建了长春园、绮春园,至乾隆五十五年(1770年)基本上形成了三园的格局。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108处景点,包括140余所风格迥异的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观,真可谓:世上人间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可说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圆明园有一处极为特殊的人文景观,那就是有着“东方凡尔赛”之称的建筑群——西洋楼。18世纪中期,清代皇帝乾隆,为显示国力和气魄,以“天下之景,皆备于我”的心态,命令在宫中任职的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人按西欧园林风格设计,由中国工匠营造,耗费数十年才建成。它的主要建筑,无不带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但在细部和装饰方面又吸收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手法,可称得上是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它的占地面积虽然只是整个圆明园的50%,但由于景观集中,新奇有趣,便有了“园中之魂”的说法。而“大水法”则是其中点睛之作。
人们常说的“大水法”,其实包括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三个景观的总称,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是整个西洋楼景区中场面最壮观,气氛最喧闹的地方。
远瀛观坐落在高台上,由主楼和两个侧楼以及弧形石梯组成,楼的顶部用五色琉璃圆瓦覆盖,其余全部为大块汉白玉雕刻筑成,是典型的西洋楼建筑学中的巨石结构。
狭义的大水法由璧龛式屏风(亦称“西洋镜”)、半圆池、海棠池、喷水塔和若干特殊造型的松树组成。半圆池中有七级喷泉和喷水卷尾鱼;海棠池中央是一只犄角喷水的梅花鹿,在它两边各有五只呈追逐状的猎狗,它们将梅花鹿团团围住,口中的水柱直扑鹿身,俗称“十犬追鹿”。在水池两端各有一只喷水的海猪,形象取自神话传说,两个巨大的11级喷水方塔,安放在荷叶形的水池中,整个方塔从上至下层层喷水,池内另有三四十个喷水口。
西欧园林中的喷泉,在当时叫作“水法”,西洋楼的系列喷泉装置是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人造的立体水景。据史书记载,皇帝到此游览时,喷泉四起,水声大作,鹿鸣犬吠,烟雾缭绕,实在壮观之至。
观水法是皇帝及后妃观赏喷泉的地方。在三面阶梯的平台上,摆放着西洋造型的汉白玉皇帝宝座,它一反常规“坐南朝北”。走遍京城,所有的皇帝宝座都是坐北朝南且居高临下,唯有这小小的西洋座椅不仅是坐南朝北,而且是“居下临高”。但远瀛观、大水法对它产生的怀抱簇拥感,仍然使这张龙椅具有“坐拥天下”的王者风范。
宝座后面是石屏风,上面雕刻着西式造型的军旗、盔甲、刀、剑、枪。曾几何时,清朝皇帝和后妃在此赏玩景观,谁能想到,正是这身后的洋枪洋炮断送了大清300多年的江山。
圆明园是中华近代文明的象征,圆明园的被焚毁,是中国近代史的耻辱。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掠毁坏后火烧了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1911年,辛亥革命后,军阀、官僚、洋人们对圆明园遗址巧取豪夺。北洋政府垮台,北平特别政府接管遗址后同意将园内残有砖石变价批卖。“文化大革命”期间,圆明园又继续遭到破坏。动乱结束后,这处著名遗址可谓满身疮痍。1976年5月到10月,外国人来到这里的有516人,中国人只有160人。
为了保护圆明园,有识之士早在1932年,就组成了“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但当时的南京行政院命令将遗址全部交给清华大学办实验农场。1949年全国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圆明园地盘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圆明园遗址随之正式成立了专营机构——圆明园管理处。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规定:要在本世纪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1988年6月29日,遗址公园向社会开放。1998年初,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在一两年内将园内居住的农民及外来流动人口全部迁出。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中,圆明园受到的重视与保护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围绕圆明园的保护,有关专家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应该复原重建;第二种认为保留现状不动;第三种意见认为在努力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局部整理并尽可能恢复原貌。而多年来对圆明园情有独钟的深圳华景园公司,为了再现圆明园西洋楼当年的辉煌景观,斥巨资制作了全景工艺摆件“金玉大水法”,引起了关心圆明园保护的专家学者的瞩目。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等原因,圆明园最鼎盛时期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后人无缘亲眼目睹当时的盛况,只能从一些影视作品的片断中去推想。深圳华景园公司根据圆明园西洋楼的遗址,经过专家勘探,设计出当年西洋楼模型,选用黄金白玉珠宝钻翠等贵重材质,利用中国传统手工工艺,以微缩手法制作了“金玉大水法”摆件,再现了圆明园西洋楼景观。
“金玉大水法”摆件长256厘米,宽162厘米,高180厘米,由主体、木座、水晶玻璃罩共三部分组成,实际耗用瑞士进口千足黄金60公斤,选用上乘珠宝翠钻4500粒,其中南非钻石约2500粒,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产红兰绿宝石1200粒,珍珠590粒,翡翠210块,从2.5吨新疆玉料中精选近100公斤“和田玉”。可以说它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再现著名人文景观的最新尝试。
据介绍,“金玉大水法”利用花丝镶嵌、金属雕錾、珠宝镶嵌、玉石琢磨、手工木雕等多种精细工艺,是全面体现西洋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整个作品艺术效果完整圆满,气势宏伟,错落起伏且富于韵律。从作品的每一局部来看,诸如大水法、远瀛台、观水法等,又都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作品。
远瀛观是整个景观的最高点,主楼与两侧方楼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宫廷金细工”,全部以花丝工艺为主,特别突出了堆垒手法,使其深浅亮素对比分明。主楼顶一颗硕大的兰宝石,充分显示了稳重贯顶至尊之势,其局部上镶嵌的珠宝翠钻与主楼相映生辉。远瀛观的整个屋顶造型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其屋脊、屋檐,尤其是屋顶上的“瓦当”和“滴水”做工细腻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滴水”中隐约可见朵朵祥云,像一个个闪光的音符顺檐而下,形成一组凝动的音乐。
西洋镜是大水法的背景,采用了雕錾与花丝镶嵌紧密结合工艺,完美地体现了奔腾流畅的巴洛克线条与规整平直的建筑体态,周围的翠瓶和花头翡翠的镶嵌使金玉达到了和谐统一与完整。
由11位专家组成的“金玉大水法”鉴定委员会经过鉴定认为:“金玉大水法”设计独到、材料高贵、造型俊美、结构严谨、空间布局章法得当、工艺精美、庄重雄浑、华丽高贵。创造性地再现了十八世纪中西合璧的圆明园人文、历史、艺术的风采,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艺术珍品”。
据深圳华景园公司总经理宋军介绍,该作品自1993年开始进行创意构思,在此过程中,多次举办有专家参加的论证会,遗址实地勘探,大量查阅收集各种相关资料,集中国内资深的设计人员,在有关专家的参与下,悉心研究,反复推敲,于1996年春完成了初稿及效果模型。又经过一年多的多方考证,于1997年10月定稿并制作完成1:38精致施工模型。整个构思设计过程历时4年,所绘图纸书稿万张,设计方案重大改动16次,效果模型前后共5稿。
这样一个价值连城的工艺品,它有什么实际意义?与普通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宋军认为,像故宫,它与普通人的生活表面看并没有联系,但它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是我们大家的。“金玉大水法”的创作理念绝不是单纯地把优秀的人文景观以写实的手法再现,它超出了一般工艺美术作品的范畴,它是一幅揉合了人类文化精粹的立体画卷,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民族和意识的差异中达到了完美与和谐,它向世人展示了智慧、平和、包容与大度。它要向西方人展示,他们的祖先当年毁坏的不仅仅是一座圆明园,而是东西方文明的结晶。圆明园可以重建,而文明却不能恢复。它也向国人说明,落后了就要挨打,就要受污辱。“金玉大水法”不只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大发扬,也是我们民族自强的象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它的文化多么优秀,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能师人之长,妄自尊大,不图发展,那它就不会有前途,几百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圆明园不仅仅是个话题,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属于全世界向往和平、文明、善良的人们。